开原寺:发挥文化浸润作用 推动佛教中国化实践
发布时间:2024-08-05 14:42 浏览次数:【字号:默认 大 特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开原寺立足“浸”“润”“化”三项原则,切实提高佛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宗教,深入推进佛教中国化“开原”实践,讲好佛教中国化“开原故事”。
一、坚持思想引领,以优秀传统文化“浸”寺院
开原寺之名,据传起源于唐朝时无锡县二十六个古乡之“开原乡”,这也是唐朝时建寺得名“开原”的由来。后历经千年,开原古寺多次毁于战火。1930年,爱国实业家荣德生先生捐款捐地,礼请量如和尚在开原古寺废墟上重建。开原寺历史悠久,自带爱国“基因”。
多年来,开原寺结合政治理论学习,高举爱国爱教旗帜,举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专题培训班,举行国庆节集中升国旗仪式等,切实增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政治自觉。春节、清明、腊八等重要节点,开展迎新撞钟、孝亲祭祖、腊八施粥等活动。通过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宗教活动场所”、崇俭戒奢、兰展等主题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浸”寺院,营造良好氛围,引领佛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
二、加强文化融合,让优秀传统文化“润”于心
1947年,开原寺创办无锡汉藏佛学院,后佛学院停办,开原寺及汉藏佛学院旧址是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彼时藏经楼作为佛学院教学办公楼使用。2016年5月23日,无锡市图书馆开原寺分馆设立,选址藏经楼一楼,馆内藏诸多佛学典藏和国内有影响力的宗教期刊,免费对外开放。
后又将藏经楼打造为开原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学习阵地――香海书院。多年来,香海书院定期举办书法、篆刻、国画、禅茶雅集、读书会、公益讲座等,进一步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
保护文物是发掘和利用文化的重要一环。开原寺作为江苏省级文保单位、不可移动文物,寺内还藏有乾隆版《大藏经》一部、缅甸白玉卧佛一尊、中日友好“平丰”梵钟一座、泰国铜铸弥勒佛一尊、清楠木厅一座等重要文物。近年来,寺院运用数字化与现代技术,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对寺院既有建筑、彩塑等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全方位多角度摄影,并留存档案。
开原寺浓厚的文化氛围让每位身处其中的佛教界人士和踏进寺院的游客感受到我国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佛教艺术内涵。
三、打造慈善阵地,将优秀传统文化“化”于行
开原寺始终深入挖掘佛教文化的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慈善文化是佛教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生动体现。开原寺紧紧围绕“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通过积极探索义工服务活动运作机制,定期化、常态化、深入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打造慈善公益阵地,树立“开原义工”的良好形象,将其作为开原寺服务社会的重要切入点,主动参与社会服务和公益慈善活动,充分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发展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传统文化是一种文明的深沉底蕴,是一个民族、国家与社会的“根与魂”。开原寺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充满敬畏之心,不断“润于心,化于行”,一“浸”一“润”一“化”相互呼应,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浸润宗教,促进佛教中国化走深走实。